2022年1月11日整理发布:人工智能的课程在当下发展得如火如荼
2022年1月11日整理发布:“双减”之后,育人质量如何提升,是很多家长关注的问题。
放学时间普遍从下午3点半调整为5点半,“学生们作业和课外培训压力减轻,时间被争取出来,就是要支持综合素质培养,这反过来就要求创新课堂形式和内容,对我们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新要求。”
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、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方海光对《民生周刊》记者说。
如何创新?眼下各种兴趣类课程五花八门,其中关于人工智能的课程发展得如火如荼,而且已被北京、福建、武汉等地引进中小学,浙江更是把编程纳入信息技术高考。
“一放课,选课系统常会瘫痪!”这是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每到选课时的“激烈竞争”场景。人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、北京市特级教师袁中果告诉记者:“目前人大附中每学期都有近200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,热门课全靠拼手速抢,而人工智能课程,就是这些火爆课程中的一门。”
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
《民生周刊》记者注意到,“十四五”规划中,关于“智能”“智慧”的相关表述有57处。这表明,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,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,将成为未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、建设创新型国家,实现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保障和核心驱动力之一。
但同时,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很大,迫切需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健康发展,夯实发展基础。
2017年,国务院印发的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提出,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,逐步推广编程教育。规划还提到,将人工智能列为我国国家战略,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理论、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
要达成这一战略目标,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。方海光表示,人工智能向中小学普及是国家战略,势在必行。如何在“双减”下把这项教育更好地开展,是一个迫切需求。“全国方方面面都提供了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的支持,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,即如何能在教学中落地。在这方面,人大附中提供了鲜活案例。”
“人大附中的课程采用PBL教学,即项目式学习、问题式学习,摆脱了传统的讲授教学,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。此外,提供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,让学生个性化成长,真正实现智慧教育的生态课堂在‘双减’之下也尤为必要。”方海光说。
纵向分层次、横向跨学科
袁中果说,曾有朋友惊讶地问:“你们人大附还挺潮,居然有人工智能课程?”他笑答:“不是人工智能火了,我们才开设这门课,而是它火了,你才关注到我们开设了相关课程。”
人大附中的人工智能课程可以追溯到2003年。彼时国家高中课改,在信息技术课程里有一个模块叫“人工智能初步”,人大附中便开设了这门课。此后,袁中果带着学生们一起“玩”起了机器人,从北京市第一名到全国金奖、银奖,再到亚太地区冠军,一路斩获各项大奖。
在袁中果看来,人大附中的人工智能课程和培训机构的课程有很大不同,前者注重信息意识、计算思维、数字化学习与创新、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。
人大附中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呈现纵向分层次、横向跨学科的特点,涵盖机器人、数据挖掘、计算机视觉、无人驾驶等20多门课,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,培养他们的人工智能素养。
“我们偏重对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,如信息意识,学生遇到问题时知道可以用计算机解决。还有计算思维的培养,指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、抽象建模、设计算法、编写程序解决问题,然后再迭代优化,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,而不是机械地带着他们去操作。”袁中果介绍。
他说,学生们信息社会责任意识也不能忽视,比如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人的隐私,要给学生播下一颗人工智能向善的种子。“这些看起来不是直接有用的东西,我们都有必要教。”
13位专职教师组成人大附中人工智能课程师资队伍,他们大多毕业于计算机、自动控制、机器人等专业,其中7人是博士。在教学实践中,数学、语文、化学等多个学科教师参与课程研究。
有些课程是学科融合的,如化学老师带学生研究“汽车中的化学”课程,过程中需要收集数据,包括车内空气质量监控、汽车材料选择等,这就需要人工智能算法辅助采集、分析数据。袁中果还举例:“社会学也有融合。我们有门课叫计算社会学,就是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研究社会问题。”
袁中果认为,在大学选专业之前,就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各个学科非常有必要。他举例,曾有个学生很喜欢Rap,想做个“人工智能写Rap”项目,研发一款智能软件。袁中果为这名学生请到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孙茂松做指导,学生积极性非常高,自学了很多内容,智能软件最终也做成功了。
“我们开设人工智能课,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喜欢这门课。有的学生发现和想象的不一样,可能下学期就选别的课了。近200门选修课,学生终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。”袁中果说,“也有不少学生,一直到大学依旧选的是人工智能专业。在我们选修课体系下,很多学生在高中已经明确目标以后要学什么,少走很多弯路。”
普及人工智能教育
袁中果还有个身份,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。中小学工委会由包括人大附中在内的几所学校发起成立,举办了国际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论坛、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大会等公益活动。
在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教育,有什么样的意义?
工程院院士戴琼海在2021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大会上讲的一段话让袁中果深受感染。戴琼海说:“国家的发展靠科技,科技的进步靠人才,人才的涌现看教育。青少年的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,事关我国未来人才的密度、科技进步的速度和国家发展的力度,的未来在青少年,培养人工智能顶尖人才要从中小学抓起。”
标签: